小额贷款有新规
适用面放宽流程简化
5月1日起北京市小额担保贷款将有新变化,不仅在申请对象、贷款限额和担保基金上条件放宽,而且流程也将大大缩短。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处长孟宪苍介绍,小额贷款适宜人群的重新定义使政策受益者由以前的每年15万至16万人扩大到今年的33万人,增长了1倍左右。
为了让更多人群享受到就业优惠政策,以前只有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北京市城镇失业人员才能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在政策调整后,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复转军人都被纳入小额贷款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时,可申请小额贷款。在贷款额度上新规定也较以前有大幅提高,从事个体经营的贷款额度从原来最高2万元提高到5万元;为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20万元,或根据安置北京市城镇失业人员人数,按人均不超过5万元提供担保,最高不超过50万元。而担保基金也由市级担保扩充至市、区(县)两级担保,而担保机构、贷款银行也将在各区县选点设立。
针对此前群众反映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程序复杂、周期长的问题,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维介绍说,今后个人办理贷款只需把相关手续交给社保所办理;企业则把相关手续交给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由区县劳动部门报送到市创业指导中心的一站式窗口办理。此举将使个人和小企业的贷款流程时间缩短一周左右。此外,北京市还将推行建立信用社区制度。5月1日后,北京将挂牌公布50个左右的信用社区。届时,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信用社区”在评估社区内贷款者的信用水平、还贷能力后,对符合条件的将免除公证、抵押、第三人担保等繁琐程序,使贷款途径更为简易。“信用社区的推行将改变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多、门槛高的现状。”李维表示。
近年来,政府支持的小额担保贷款由于种种原因屡屡受挫,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不太景气的小额担保贷款而言,此次北京推出的新规定无异于一场“破冰”行动,在制度完善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地下钱庄空前活跃
小额贷款遭遇尴尬
小额贷款被公认为是促进就业的“助推器”,但事实上在推行小额担保贷款的过程中,很多地区都遇到了尴尬。记者了解到,广州市自2004年4月发放第一笔小额贷款以来,至今只有80多批人获得了190万元左右的贷款。据悉,广州市财政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通过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了5000万元和900万元建立了广州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财政贴息资金,按照预算,小额担保贷款最高可贷出2.5亿元。但几年来广州市的小额贷款实际却只贷出了190万元左右,并没有实现其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帮助的初衷。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全国很多地区。2004年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的发放目标是6000万元,但当年1至9月仅发放了1953.9万元。山西省截至2004年年底,申请到小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仅为1700人左右,在22.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中占不到1%。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主导的小额担保贷款遇冷的同时,被称为“地下钱庄”的私人机构却空前地活跃。据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的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建军的一份课题调查报告也显示,全国17个省份的中小企业有超过三成的融资,是来自于私人钱庄、企业相互拆借等非正规金融途径。另据“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各个地区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民间融资趋于活跃,该年度中国民间融资总量在14亿元左右,相当于当年贷款增量的1/3以上。从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地下金融的资金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数字也引起经济界人士的担忧,非正规的民间融资对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隐患极大却又很难彻底消除。
2005年5月,央行正式决定在中西部地区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省进行民间小额贷款试点,试图用疏通的方法使活跃于民间的“地下金融”合法化,并将其逐步纳入正常金融体系轨道上来。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王曙光表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界定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也没有系统的监管框架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实施有效的监管。他认为应该在适当时候制定比较清晰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遇冷原因细细数
实现双赢靠细节
地下钱庄生意火爆,又有典当行等灵活的融资方式,“高高在上”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自然得不到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青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额担保贷款“遇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需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核担保、签订合同等层层手续,办理程序复杂,环节过多。其次,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存在申请条件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反担保措施等规定对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取得贷款造成一定的困难,影响了下岗失业人员申请积极性。第三,贷款落实缓慢。最后,由于小额担保贷款金额小、笔数多、相对经营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部分商业银行办理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此外,一些人认为小额贷款是政府的扶贫款、救济款,不还也无所谓,这种思想使银行开展业务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监控难度大,追偿成本高。这也是商业银行不愿开展这项业务的一个因素。
我国的小额贷款起步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几年来发展缓慢,小额贷款产品单一,小额贷款市场也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迅速地成熟起来。谈到小额担保贷款的出路,北京大学的
而银行普遍反映的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